近日,馮唐譯的《飛鳥集》出版后引起了國內文學界和翻譯界的極大爭議,有人稱這是翻譯史上的一次恐怖襲擊??陀^的說,馮唐的譯作所引發(fā)的風波應該可以被看作是翻譯標準討論的一次極端體現,特別是當經典大師遇到了個性張揚的譯者,傳統(tǒng)著作遇上了網絡文學。
縱觀翻譯中國翻譯的歷史,關于翻譯標準的討論其實也從沒有停止過。究竟什么樣的作品才稱得上是好的譯作,這需要用時間來檢驗。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幾位中國近代享譽中外的德語翻譯名家,相信從他們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對“優(yōu)秀譯者的標準“擁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北馮南張"
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德語界,有“北馮南張”的說法。馮指的是北京的詩人、學者、翻譯家馮至,張則指的是現今還健在的百歲老人、南京大學的張威廉教授。他們都是中國德語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科研領域德高望重的前輩,現今活躍在中國大江南北的中老年德語文學專家中,鮮有不是出自他們兩位門下的。實際上,他們兩人也是師出同門,都是蔡元培掌校時創(chuàng)辦的國立北京大學德文系的早期畢業(yè)生。
張威廉
張威廉,德國文學翻譯名家,浙江吳興人,民盟成員。1902年10月11日生于蘇州,本名張傳普,別號微廬。1923年畢業(yè)于國立北京大學德國文學系。歷任陸軍大學德語教師,中央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南京大學外文系教授,中國作家協(xié)會江蘇分會第一屆理事。曾獲1984年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歌德獎章,1988年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大十字勛章。1926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
張威廉譯著包括《布萊德爾小說選集》、《鄉(xiāng)情們》、《兒子們》、《孫子們》、《新的一章》、《威廉·退爾》、《唐·卡洛斯》、《杜蘭朵》、《第一步》、《第七個十字架》,主編《德語文學詞典》等。
張威廉1914年進入同濟醫(yī)工學校德語科。當時德文系的同學有商承祖、羅章龍、唐性天等。自北大畢業(yè)后,張威廉即從事德國文學的介紹。張威廉重視對中德文學關系的研究,他寫作的關于歌德與中國、席勒與中國、考察比較中國元明戲曲在德國翻譯傳播等方面的學術論文在中國德語學術界都有著較大的影響。
張威廉還以翻譯民主德國文學,尤其是以翻譯著名的工人作家威利·布萊德爾 (Willi Bredel)的作品著稱。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他就翻譯了布萊德爾的堪稱長河小說的《親戚朋友三部曲》:《父親們》《兒子們》《孫子們》。張威廉對布萊德爾的翻譯前后持續(xù)達四十年之久,這種對一個重要作家持續(xù)的興趣和堅忍不拔的譯介在現今的文學翻譯界是較罕見的。因此,他翻譯德國作家布萊德爾的另一重要意義體現在他豐厚獨立的譯品對今天有些浮躁的翻譯界的啟示:翻譯家需要大的韌性和對一個作家的持久熱愛。
張威廉還重視將德國童話作品譯介到中國。他選譯有施瓦布《德國民間傳奇》,翻譯有《豪夫童話》《格林童話》。他翻譯的德國著名浪漫派作家霍夫曼中篇小說《封·絲蔻黛莉小姐》也頗為同仁稱道。
張威廉曾發(fā)表過《怎樣提高我們文學翻譯的質量》一文,受到國內普遍重視。他說,一個翻譯工作者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感,要對國家、對人民負責,對作者對讀者負責。他又說,翻譯工作者第一要虛心,這是彌補業(yè)務水平不足的最好辦法。第二要多思考,這是避免錯誤的最重要的手段。第三要經常處在讀者的地位多想想,譯文是否通順達意,讀者是否看得懂,會不會產生誤解。
他對德漢翻譯曾有過一個“風箏喻”:譯文好比風箏,原文好比執(zhí)風箏的手。風箏離手愈遠愈妙,但是不能脫離線。線比喻原文的情節(jié)和思想內容。因為中德文距離太遠了,譯文必須遠遠擺脫原文的表達方式。他主張譯文要“信、達、順”。他說嚴復用文言譯議論文,所以要求譯文“信、達、雅”。語言,怎么能求其雅呢?他在《從德譯元曲談到元曲翻譯》一文里指出了《西廂記》、《牡丹亭》、《還魂記》等幾部德譯本中許多誤譯和誤解的地方。他說:“這樣做不但是我應盡的責任,對國外的漢學研究和研究者也不無裨益。”他告誡說:“不要因為讀過這些譯本便認為已經認識了這些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要領略它們的全部精彩,在等值的翻譯出世之前,只有讀它們的原文”。他認為德漢不像德英、德法等語同屬印歐語系,可以有所謂“等值翻譯”。中國文學,尤其是韻文作品,未必能有外語的等值譯本。
他對德語教學很重視中德互譯一門功課,主張“聽”、“說”、“讀”、“寫”四會之外,還必須加上“譯”。為進一步促進和發(fā)展德漢翻譯事業(yè),他曾將稿費所得10000元捐獻給南大德語專業(yè),作為“翻譯獎”基金。
馮至
馮至(1905年-1993年),德國詩歌翻譯名家。原名馮承植,直隸涿州人。馮家為天津著名鹽商,鹽引在直隸涿州,八國聯(lián)軍侵華后避難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讀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學團體淺草社。1925年和楊晦、陳翔鶴、陳煒謨等成立沉鐘社,出版《沉鐘》周刊、半月刊和《沉鐘叢刊》。1930年留學德國時先后就讀于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1935年獲得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濟大學。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
馮至把他在創(chuàng)作中使用“洋為中用”的方法叫做“吸收外來養(yǎng)分”。這個提法本身也表明“洋為中用”的主體是中國,“洋”為作為中國人的創(chuàng)作主體所用,能夠并樂于為中國的廣大讀者接受。馮至的主要學術著作《杜甫傳》《論歌德》和他寫的其他學術論文都貫徹了這個精神。
他明確地說過“我們搞外國文學,并非為研究而研究,也不是為外國人研究,而是從中國的需要出發(fā)去研究,根本目的還是在于為發(fā)展社會主義提供借鑒。”他在北大當“西語系”系主任的時候,搞教改,多次修改教學計劃,他每次都強調兩件事:一個他強調西語系的學生要打好扎實的外語基礎,另一個強調的便是學外國文學的人要學好中國文學。“學外國文學的人要懂得中國文學”這個觀點是馮至非常鮮明的觀點。它不僅體現中國外國語言文學為誰服務的根本性原則,而且也符合語言、文學具有整體性的學科規(guī)律。
除了翻譯家之外,馮至還是一位詩人。魯迅曾稱贊馮至是中國最優(yōu)秀的抒情詩人。馮至也是中國文學研究家,他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醞釀《杜甫傳》,至五十年代初才發(fā)表出來,當《杜甫傳》在“新觀察”上連載時,毛澤東就讀了,有一次毛澤東曾握住馮至的手,說他寫《杜甫傳》是“為中國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作為詩人的馮至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詩篇,他與卞之琳一起被認為是中國新詩史上的現代派大家。他在《贈之琳》一詩中對卞之琳有這樣的評價:“這星座不顯赫,卻含蓄著獨特的光輝。”其實這同樣可以看做詩人的夫子自道。
錢春綺
錢春綺,德國詩歌翻譯名家,江蘇泰州人。1946年畢業(yè)于上海東南醫(yī)學院,后長期行醫(yī),20世紀60年代轉而從事外國文學翻譯活動。歷任中國德語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理事、中德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上海翻譯家協(xié)會名譽理事和上海文史館名譽研究員。翻譯出版有席勒、海涅、歌德、尼采詩集及波德萊爾等法國象征派詩人詩集多種。
錢春綺迄今已出版外國文學翻譯作品50余種,在海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曾榮獲中國作家協(xié)會頒發(fā)的魯迅文學獎“1995-1996年全國優(yōu)秀文學翻譯彩虹獎榮譽獎”。2001年,錢春綺被中國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授予“資深翻譯家”榮譽稱號。
1956年起,錢春綺先后出版了席勒詩劇《威廉·退爾》,海涅《詩歌集》、《新詩集》《羅曼采羅》,德國中古史詩《尼伯龍根之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詩選》《德國詩選》。1960年棄醫(yī)從文后,專事文學翻譯工作。
1979年起,先后出版有海涅詩集《阿塔·特羅爾》《歌德抒情詩選》《歌德敘事詩集》《歌德詩集》,歌德詩劇《浮士德》《席勒詩選》《歌德戲劇集》《德國浪漫主義詩人抒情詩選》《海涅抒情詩選集》,波德萊爾詩集《惡之花 巴黎的憂郁》《尼采詩選》《施托姆抒情詩選》《法國名詩人抒情詩選》《黑塞抒情詩選》《歌德抒情詩新選》《海涅詩集》《海涅散文選》《尼采散文選》《席勒戲劇詩歌選》《茨威格散文選》《里爾克散文選》《瓦萊里散文選》《拉封丹寓言全集》,歌德小說《赫爾曼和多羅泰》以及尼采哲學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
楊武能
楊武能,著名德語翻譯家。
1953年春初中畢業(yè)于重慶育才學校。1956年秋高中畢業(yè)于重慶一中,考入西南俄文??茖W校俄語專業(yè)。1957年秋轉學南京大學德語專業(yè),1962年秋畢業(yè)分配到四川外語學院任教,1977年晉升講師。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馮至教授研修德語文學,主攻歌德研究。1981年畢業(yè)獲碩士學位,分配到社科院外文所從事研究工作。1983年調四川外語學院任副教授,副院長。1990年調四川大學任教授,1992至1997年任四川大學歐洲經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F為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團委員,四川翻譯文學學會會長,四川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中國比較文學學會,中國譯協(xié)理事,國際歌德協(xié)會,國際日爾曼學協(xié)會會員。1983年和1988年獲得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獎學金。1982年以來十余次赴國外研究講學,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榮獲德國“國家功勛獎章”,2001年獲終身成就獎性質的洪堡獎金。
在學術成就方面,楊武能1960 年開始發(fā)表譯作,已出版《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格林童話全集》、《海涅詩選》、《茵夢湖》、《納爾齊斯與哥爾德蒙》以及《魔山》等經典譯著 30 余種,并有《楊武能譯文集》行世。1979 年至今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fā)表論文數十篇,已出版論著《歌德與中國》、《走近歌德》、《三葉集》和 Goethe in China 等 5 部,編著《歌德文集》《海涅文集》《外國中篇名著金庫》和“郁金香譯叢”等十余種。也從事散文寫作,出版了散文隨筆集《圓夢初記》和《感受德意志》。
傅惟慈
傅惟慈,著名德語文學翻譯家。曾用名傅韋,北京人。1923年生于哈爾濱。通英、德、法、俄等多國語言,有三四百萬字的譯著,曾兩任中國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理事。傅惟慈先后在輔仁大學、浙江大學(戰(zhàn)時內遷貴州遵義)、北京大學攻讀西方語言、文學。1950年在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在清華大學及北京大學從事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工作。此外,他編選的《馮尼格黑色幽默作品選》《一支出賣的槍》等文集同樣影響巨大。
傅惟慈從50年代后期起從事德國文學翻譯。"文革"后在北京語言學院教授英國語言及翻譯課,主要翻譯英國現當代作品。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國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成立后,任理事。主要譯作有:〔德〕羅莎·盧森堡《獄中書簡》《席勒評傳》,托瑪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亨利希·曼《臣仆》,畢希納《丹東之死》,拉拉·蔡特金《蔡特金文學評論集》等。
傅惟慈曾說過他選擇翻譯卻是為了忘記殘酷的現實。其實很多文學家都有這樣的經歷,比如俄羅斯詩人阿赫瑪托娃,在不能發(fā)表作品時只有靠翻譯為生。或許歷史是一個玩笑,不過許多偉大的翻譯家正是出自這種殘酷的現實。
葉廷芳
葉廷芳,著名德語翻譯家。1936年11月23日生,浙江衢縣人,詩人,作家。1961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德語專業(yè)。九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德語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環(huán)境藝術學會理事,中國殘聯(lián)評委會副主任,中國肢殘人協(xié)會副主席。歷任北京大學教師,中國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世界文學》雜志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中北歐文學室主任,研究員。
葉廷芳著有譯著《現代藝術的探險者》《卡夫卡,現代文學之父》《現代審美意識的覺醒》《美的流動》(隨筆集)、《遍尋繆斯》(隨筆集)、《掉入世界的陌生者》《西緒弗斯的現代原型》《論悖謬》《西方現代文藝中的巴羅克基因》《德語國家短篇小說選》《德國書話》《外國名家隨筆金庫》《外國百篇經典散文》《外國文學名著速覽》等30余部。此外有相當數量的散文、隨筆和有關戲劇、建筑與藝術方面的評論文字。
葉廷芳出生在浙江西部一個偏僻的山村,幼小時不幸跌傷,使他失去了左臂,在艱難困頓的生活和精神磨難的人生中,他與命運進行抗爭。好學、自強、善思索的他不怕挫折、不自卑,樂觀處事、豁達大度,始終以昂揚的情緒,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生活、工作,既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怨自艾。他心智敏捷,心理健康,在個人性格自我完善的同時,面對人類幾千年浩瀚的文明,從事德語文學、戲劇、建筑等方面的研究,碩果累累。此外他還是個業(yè)余歌手。
盡管葉廷芳在生活道路上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但厄運使他的意志更加堅強。他用熱情、寬容的心態(tài)對待人生,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公益事業(yè),回報社會。他也經常參與某些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如關于重修圓明園問題,關于國家大劇院的設計問題,關于重視建筑的藝術屬性的呼吁,關于要求住宅建筑的人性化的呼吁,關于提高中國建筑師的社會地位的呼吁等等,他的見解都引起社會上的熱烈反響。在他眼中,只要是社會和人民需要而他又是力所能及的,盡管有些是非學術領域的,他也樂此不疲。所以,多年來,他對待家鄉(xiāng)一如人愛母親,走過國內外的江河后,最令他贊嘆的仍莫過于浙江,并為家鄉(xiāng)(衢州地區(qū))的建設做出許多貢獻。對待殘疾人事業(yè),他從自己的經歷中體會到我國殘疾人在升學、就業(yè)、駕車等許多方面仍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公平待遇,為此他認為,切實解決這些問題是一個文明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
葉廷芳先生經常說:“我一直都在努力去做一切我能做的事情。有些事情不會做可能對我的生活并沒有什么影響,但我還是要努力去做,因為這對于一個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田德望
田德望(1909年7月4日-2000年10月6日),著名德語翻譯家。祖籍河北省順平縣,中國著名翻譯文學作家。1931年,于北京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yè)。1935年,又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外語研究所。然后聽從吳宓教授建議,前往意大利留學,1937年在佛羅倫薩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1938年則在德國哥廷根大學修讀德國文學,在那里他結識了季羨林。1940年返回中國擔任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外國語文系教授及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德語教授。他在浙江大學教授英國文學史及但丁。
他翻譯的瑞士作家凱勒的作品《鄉(xiāng)村里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小說堪稱德語文學翻譯作品中的范本。田德望畢生研究但丁,是國內最著名的但丁研究專家。1986年退休以后,他集中精力翻譯但丁的《神曲》,并在臨終前幾個星期完成了《神曲》的最后一部《天國篇》的定稿,歷時18年譯出了但丁用15年寫成的《神曲》,堪稱但丁的知音。田德望翻譯的《神曲》不僅是一部真正做到“信、達、雅”的杰出中文譯本,而且也是一部有獨到見解的高水平的學術專著。
1994年《北大??返男履曜^o中,有田德望這樣一段令人回味的話:“回顧我的一生,有不少經驗值得總結。我覺得一個人如果想在某一學科獲得成功,天賦雖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有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我是從舊社會過來的人,解放前那兵荒馬亂的年代,哪有做學問的環(huán)境,因此我特別珍惜現在這樣的政治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國家日漸繁榮的大好形勢……”這番話可說是一位走了近一個世紀的中國有智慧的老知識分子發(fā)自肺腑的心聲。
看完這些翻譯大家的經歷,小編覺得要想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譯者絕非易事。葉廷芳先生曾經說過,要想成為一名成熟旳譯者,至少需要具備5個素質:1. 母語和外語都要過硬;2. 悟性要好;3. 知識要淵博;4. 要養(yǎng)成一定的研究習慣;5. 善于接受和學習前人與他人的長處。“要想入行,沒個八年十年的苦功夫是絕對不成的。”
所以,在如今相對浮躁的譯界,我們這些晚輩要努力向前輩們學習。其實不僅僅是翻譯,無論在哪行哪業(yè),我們都要學習他們“坐得住”的決心與毅力,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操守。因為成功沒有捷徑可走,唯有厚積才能薄發(fā)。讓我們在新的一年里一起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吧!加油!